一、GTIN的定义与影响
1. 基本概念
GTIN(全球贸易项目代码)是国际通用的商品唯一标识码,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(GS1)制定,涵盖四种结构:
GTIN-14(非零售商品,如整箱)
GTIN-13(原EAN-13,零售商品,中国常用)
GTIN-12(原UPC-12,北美常用)
GTIN-8(原EAN-8,小包装商品)
影响:类似商品的“身份证”,用于供应链全流程管理,实现商品追溯与自动化操作 。
2. 代码结构示例(以GTIN-13为例)
前缀码(3位):代表民族/地区(中国为690-699)
厂商识别码(7-10位):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分配
商品项目代码(2-5位):企业自编
校验位(1位):通过固定算法验证编码准确性 。
二、海关申报要求与政策演变
1. 历史进程
2017年:GTIN首次作为“选填项”纳入申报要素,填写可加速通关 。
2019年:推广“单一窗口”GTIN码返填功能,企业录入后体系自动校验并反填信息,提升申报效率 。
2022年:新版《规范申报目录》将婴幼儿食品、化妆品等商品(涉及19、22、33章税号)的GTIN设为必填项,无则填“无GTIN” 。
2. 必填范围
包括税号为1901.1010、2203.0000、3304.1000等30余个8位税号商品,主要涉及零售包装的食品、酒类、化妆品等 。
三、填报规范与操作指南
1. 填写制度
有GTIN:如实填报商品最小零售包装上的完整GTIN码(如695开头的13位条码) 。
无GTIN:填报“无GTIN”,不可留空或填写无关内容 。
校验要求:需符合ISO/IEC 15459或GB12904-2008标准,校验位错误将导致退单 。
2. 操作流程(以“单一窗口”为例)
录入GTIN码后回车,体系自动校验并反填商品信息(如规格型号),企业确认后提交 。
历史参数调用:仅限同一收发货人此前申报的“商品编码+GTIN”组合 。
四、常见难题与注意事项
1. 为何填GTIN能加速通关
GTIN与海关参数库及历史数据自动比对,减少人工审核,降低差错率,提升风险研判效率 。
2. 申报误区
非必填商品:若税号不在必填清单内,仍为选填项,但填写可优化通关体验 。
印刷错误:需核对条码与包装信息的一致性,避免因编码与实际商品不符引发查验 。
3. 独特情形
捆绑销售商品:若整体无独立GTIN,需按最小销售单元申报或申请豁免 。
自有品牌商品:需通过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申请厂商识别码,生成合规GTIN 。
五、扩展参考
GTIN申请渠道:中国物品编码中心(官网)。
国际标准更新:GS1发布的GTIN分配制度(如医疗产品标准)可能影响特定行业申报 。
如需查看完整税号清单或操作手册,可访问海关总署官网或参考《规范申报目录及释义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