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油纸伞撑着的是水墨江南的诗意与传承

烟雨朦胧中的江南符号

细雨如丝,一把桐油纸伞在青石巷口缓缓绽开,伞面上的淡墨山水与眼前的江南水乡渐渐融为一体。这”油纸伞撑着的是水墨江南”的意境,是几许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江南记忆?青石板路被雨水浸润得发亮,乌篷船在河道里轻轻摇晃,那戴望舒笔下”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”虽已换了模样,但那份江南情结,却在一把把油纸伞的开合间,穿越千年时光,依然鲜活如初。

江南的雨总是下得恰到好处,不是北方的倾盆大雨,也非西部的萧瑟秋雨,而是如丝如缕,需要一把油纸伞来承接的诗意。这伞一旦撑开,便仿佛打开了一个平行时空——现代都市的喧嚣瞬间退去,只剩下伞下的一方静谧天地。雨滴打在伞面上发出柔和的”噗噗”声,像是天然的白噪音,隔绝了尘世烦扰。

千年工艺背后的匠心传承

你知道吗?制作一把真正的油纸伞需要72道工序!选竹、做骨架、上伞面、绘花、刷桐油…每道工序都依赖匠人的手感与经验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余杭油纸伞”传承人刘伟学坦言:”现在全中国真正能手工制作传统油纸伞的匠人不超过十个。”

伞骨必须选用浙西地区6年以上竹龄的淡竹,韧性最佳;伞面要用质地柔软的楮树皮纸;绘画颜料需要特制,才能在刷过桐油后依然保持鲜艳。”三伏天晒伞,三九天做骨。”老匠大众依然遵循着祖辈传下的时刻表。桐油需要高温才能很好地渗透进纸面,因此7-8月是晒伞的最佳季节;而冬季干燥,则是制作伞骨的好时机。

最具匠心的是,一把优质的油纸伞可以反复开合3000次以上而不损坏,使用寿命可达十年。这背后是匠人对每一个环节的极点把控:伞骨之间的穿线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,否则会影响开合顺畅度;桐油要刷得均匀,薄了不防水,厚了容易开裂。

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文化蜕变

油纸伞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,《史记·王翦列传’里面已有”蹻屩而戴笠”的记载。但真正成为”油纸伞撑着的是水墨江南”这样的文化符号,则是在唐宋时期。当时,油纸伞随着江南文化的繁荣而流行开来。

白娘子用油纸伞引出一段旷世奇缘;李清照”蹴罢秋千,起来慵整纤纤手”时,身边侍女捧着的也是油纸伞;《红楼梦’里面宝玉黛玉们使用的”油伞”,更是大观园中的常见物件。油纸伞的”纸”与”子”同音,寓意”早生贵子”;圆形伞面象征”圆满”;竹制伞骨代表”节节高升”。这些美好寓意使油纸伞成为传统婚嫁的重要道具。

2008年,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民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一认可让传统油纸伞从日常用品升华为文化艺术品。如今,一把手工油纸伞的价格从几百到上万元不等,成为收藏家们争相收藏的文化珍品。

老手艺在新时代的生机

在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,”油纸伞撑着的是水墨江南”这样的场景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回公众视野。年轻匠大众通过直播展示制作经过,让观众亲眼见证一张普通纸张怎样蜕变成艺术品。

“很多人第一次来看热闹,但看着看着就被圈粉了。”一位90后油纸伞匠人在直播间里说道。他的视频最高获得过200多万点赞,成功吸引了数万年轻人关注这门老手艺。

文创产业为油纸伞找到了新出路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推出的迷你油纸伞挂件成为爆款旅游纪念品;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师将现代图案与传统工艺结合,创作出更符合当代审美的油纸伞。一些高质量酒店也开始与匠人合作,为客人提供油纸伞体验服务。

虽然机制伞便宜又方便,但手工艺的温度与独特性无法被完全取代。每一把手工油纸伞都是完美无缺的艺术品,承载着匠人的心意与江南的文化记忆。苏州博物馆文创店里,灯光柔和地照在一把展开的油纸伞上。伞面上绘着细腻的江南山水,仿佛将整个烟雨江南都收拢在了这方圆之间。店外又开始下起细雨,游客轻轻撑起新买的油纸伞走进雨中。在伞面开合的瞬间,现代都市恍惚褪去,青石巷、小桥流水、吴侬软语又一次苏醒。油纸伞撑开的不是伞骨,而一个流动的、诗意的、永不褪色的水墨江南。


返回顶部